集团主页 |
团学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动态 > 正文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探寻非遗,匠心传承”

时间:2022-07-21 10:08:51来源: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作者:阅读: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开展2022年“探寻非遗,匠心传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向河南省郑州市、周口市、信阳市、濮阳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洛阳市派出七支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小组,同学们通过调查资料、参观展品、学习手法、采访传承人,真正地了解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地学习并发扬非遗传承人的精神品质,并积极传承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为保护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科学建议,并为讲好“黄河故事”做出贡献。

6月30日,郑州小分队前往黄河澄泥砚展示馆和传习所进行调研活动。小队成员拜访王玲老师,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澄泥砚,感悟三十年的匠心传承与文化创新。王玲老师三十年来传承匠心、弘扬黄河文化的初心坚守,用黄河中下游沉积多年的泥土复原出澄泥砚后不断研究创作黄河金沙泥工艺品,堪称“中原一绝”,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获得了国内外百余项荣誉,其中三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受到艺术界、收藏界等各界人士的青睐。王玲老师为成员讲解河南省人民政府向澳门特别行政区赠送的礼品——九龙晷,体现出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王玲老师将个人价值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制作出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澄泥砚,使文化瑰宝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彩,三十年坚守初心,在不断创新中实现了最好的传承。

7月1日,周口小分队前往周口市淮阳区邵波彩塑泥泥狗大师工作室进行调研活动。访问了淮阳泥泥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邵波老师,近距离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为传承非遗文化泥泥狗注入新的青春活力。“泥泥狗”又叫“陵狗”、“天狗”,是周口市淮阳区太昊陵人祖会上泥塑玩具的总称,被誉为“天下第一狗”。在2014年11月11日,泥泥狗被收录于《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邵波老师说:“想要传承发展泥泥狗文化,青年们自身需要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我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民族。”坚持与学习,踏踏实实并专注做一件事情,把自己的爱好坚持下去。邵波老师二十一年的坚守,只是希望每个阶段的同学都能够了解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民群众都要熟悉知道我们中国的非遗是多么的宝贵。

7月2日,信阳小分队深入到了大山深处的田铺大塆进行调研活动。田铺大塆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河南省新县的东南部,是一个传统古村落,自然环境优美,目前古村落的建筑和基本架构保存完好。房子是始建于民国初期,为典型的豫南民居,深受到中原文化、楚文化与徽派文化的影响,其中多为土坯墙体,斜顶瓦房的独特建筑形式,融汇了北方民居的硬朗和南方民居的灵秀。随着该塆的人民开动思考使现在的田铺大塆变成了文旅达人的喜爱之地,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创客小镇”。在那里的居民凭借着自己的创意发展了许多文创产品,带动着这座小镇的发展,使这里不仅有古朴的韵味,还有着令人感到文艺清新的气息。在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到夜晚田铺大塆就会明暗灯带勾勒轮廓,绚丽激光闪烁星空,古朴花灯唤醒乡愁……灯光掩映下,皮影戏就开始了腔调婉转,让居民和游客从皮影戏的表演者和生动形象的小人中感受各个故事的真情实感。

7月2日,濮阳小分队前往清丰县刘氏麦秆画文化馆进行调研活动。学习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麦秆画的悠久历史。在刘氏麦秆画第八代传人刘丽英老师带领下,参观麦秆画展览馆,实地了解麦秆画的起源、传承和发展,学习麦秆画制作工艺。

7月2日,三门峡小分队前往陕州区地坑院开展调研活动。向黄亮娥老师学习剪纸艺术,黄老师围绕陕州南沟剪纸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进行了讲解,介绍了陕州剪纸的“男人剪纸、崇尚黑色、边剪边唱、染色剪纸”四大亮点以及自己学习剪纸的经历。剪纸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剪纸是把多种美好的物象组合在一起,表达出人们内心对新年的希望,给人以美的感受。黄老师不仅把剪纸从她的家族传承了下去,更是把陕州剪纸推向更大的舞台,她凭借自己把陕州剪纸做大做强,靠着一把剪刀走天下。通过这次剪纸艺术学习,每一位成员都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剪纸技巧和技法,比如月纹,如意纹等,更是充分地体会到了民族艺术的魅力。

7月6日,平顶山小分队前往鲁山县文化艺术馆开展调研活动。学习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的悠久历史,在讲解员的带领与讲解下,小队成员了解到了剪纸,又称窗花,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代表,从晋朝至今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艺术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各种薄片材料,通过雕、镂、刻、剪等技法在金箔、皮革、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工艺品,东汉年间,纸被发明出来后,这种易于裁剪的材料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新选择,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达到鼎盛时期。中国剪纸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交融在各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在河南全省范围内较为普及,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几乎县县乡乡都有剪花巧手。

7月6日,洛阳小分队分别前往洛邑古城与洛阳文化馆开展调研活动,感受古都宫灯文化。洛阳宫灯创自东汉,盛于隋唐,久传不衰。相传汉光武帝建都洛阳后,为粉饰太平,于元宵佳节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出宫廷,流向民间。“宫灯”之名即由此得来。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迁都洛阳后的第一个元宵夜,即在洛阳新宫内外和天津街上陈设百戏,遍饰宫灯,饮宴畅游。隋唐时期,每逢元宵佳节,洛阳全城家家宝灯高柱,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胜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风靡全国,波及海外。宋以后,洛阳屡遭战乱,元宵节逐渐失去了旧时的风采,但宫灯制作技术,一直流传至今。洛阳宫灯工艺独特,极具地域特色。传统洛阳宫灯为纯手工制作,工艺考究有70多道工序,史料中记载的洛阳宫灯选材考究,用雕竹雕木做骨架,外裹绢纱、玻璃等,上面绘着人物、花鸟、山水以及戏曲故事等。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和传播人,更要建立好非遗文化和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引领更多的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有其自身特有的群体优势。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和较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如果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必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大大的推动作用。

版权所有 © 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官方网站AppStore 豫ICP备05002438号-1 豫公网安备41150202000041号